《金陵十三钗》的结局电影里没演出来: 两个因为反抗而当场殉国了,剩下的被送进了慰安所,其中十个在短期内横死,只有一个活了下来,就是赵玉墨。她能活下来是因为漂亮,一直服侍军官们(同学们 啊,长相多么重要啊,太平盛世可以当祸水,战乱年代可以保命。化妆什么的都是害人害己的招数——兵临城下六军不发的时候你还有机会化妆?整容倒是可以考虑 一下下),最后站到了战犯审判席上指证。但是她活命的代价是毁了容。
另外,她喜欢的人也不是老外,而是一个中国军官。
单纯把这件 惨剧归罪于日本是片面的。满清入关的时候也在江南遇阻了,于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死的人比南京大屠杀多多了。要归罪与民族仇恨呢?那么朱元璋说什么“杀 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的日子其实也并不遥远。我想这部电影、或者说严歌苓的这个故事想要展现的是人性本身,在最极端最残酷的情况下,最柔弱无助 的群体(女学生也柔弱,但是她们并不无助,所有的人都想保护她们)展现出来的女性的光辉。
秦淮河有妓女文化,明末清初时,姑娘们纷纷歇业、不事外虏,以自己的方式来爱国。秦淮八艳全都体体面面嫁了明朝旧士,没一个落到清廷手中。赵玉墨的下场其实是有点低估花魁的能力,一个有名气有容貌有手段的妓女不至于此,但这是故事,咱们不深究。
这 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擅写常写妓女的作家——莫泊桑写的《菲菲小姐》(莫大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写起来驾轻就熟)。那个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 争,法国失利后一群妓女被普鲁士军官买去狎玩,本来是你情我愿的,可是在席间发生了冲突。一个军官说“法国属于我们,法国女人都属于我们”,妓女就说“你 们才得不到法国女人”,对方质问“那你为什么在这里”,结果她回答“因为我不是女人,我是妓女,你们就配这个”。然后双方就肢体冲突了,这个女人突然抓起 餐刀把这个军官杀死了(并且还成功逃跑,充分展示了莫泊桑的非现实主义一面)。
但是我个人觉得,不论是《菲菲小姐》还是《金陵十三钗》对 故事的设定、对人性的探讨,都不如《羊脂球》那种不见血的深刻。故事架构上来说,这两个故事的结尾都不是悲剧,因为她们都成功了,赵玉墨不死就更给这个结 尾加了喜气的一笔。只有《羊脂球》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悲剧,无法挽回的结局。当然,弘扬爱国主义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