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星期五

继续八《建党》——周恩来 vs 张若名

(请勿转载。)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成王败寇”;还有一种说法,历史真相要等一个人死去至少百年后才能渐渐揭开,所以咱们现在看到的肯定都是皮毛。有读者抱怨我的故事太老了,但是这些老故事是经过了群众检验的,也有新故事啊,咱们要不要讨论一下中越战争中越南方面的将领部署?这个很新吧,很偏门吧,可是,我已经替大家看过了,一个帅哥都木有,那还有啥意思啊(我的历史观完全暴露了……),咱们还是乖乖地回来八咱们的老故事吧。

周恩来是江浙人士,江浙的帅哥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见识过没有,我还算比较熟了,闭上眼睛就能想像得出来他们温柔体贴、谦谦君子的模样。《诗经》里有一句话——“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有这么一个君子,像切磋过的象牙那么精细,像琢磨过的美玉那么温良…… 基本上就是真实写照啦。

为了迎合现代网络的阅读习惯,我带图镇楼,这是帅哥在南开读书时候跟老师们的合影,一众人等全都很有型吧?老师有风度,学生朝气蓬勃。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极度自由激进、百花齐放的一个时期,跟春秋时代有一拼。那个时候知识分子pay得非常好,于是可以啥都不用干整天想事情——大人物想大事情,我这样的就想小事情,写写情书骂骂报社之类的。不过大家也不用被这一小部分人的好日子给迷惑了,当时贫民阶层饿殍遍野、饥民无数,没有GCD就没有新中国哪,不过,咳,GCD当政后饿死的人也不少……
这张照片里每个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我看见帅哥的时候就记不住旁人的名字了,有兴趣自己去查吧,我没这个兴趣了。

少年风华正茂的周恩来就是在这个时期认识了若名MM,他们是南开的同学。总理自己对她的评价是——“长得还算不错”,但是,各人审美观都有差异,大家还是先不要去搜照片了,否则我这篇文你就看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了,还是把见光死的机会留到感情饱满的时候吧。
经常有人质疑总理的审美观,他看中的两个姑娘似乎都不符合大众眼光,包括这位若名MM,但是,你看总理自己说的这句话:“长得还算不错”——首先,原来连周总理这样铁打的无产阶级战士提到女人的时候也是以容貌来开头的啊,可怜我爸妈响应党的号召给我灌输了半辈子的“不爱红妆爱武装”,把我摧残成现在这个模样;其次,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个美艳绝伦的ex-gf,你提到她的时候会说什么“长得还算不错”?啥叫“还算”、啥叫“不错”啊?这分明已经是敷衍的话了。人家周帅哥的审美一点都没有问题,人家只是心里明白不说出来罢了。有风度的帅哥客气客气而已,无数八卦小报当了真,提起张若名都说什么美才女,这就有点过了,年代又不是很久远,照片都在那里放着的嘛。当时跟总理一起留法的同学写回忆录(千年后这类文献就会变成所谓野史),曾提到一件小事情,说他们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论美女(就跟咱们聚在一起谈论帅哥一样,人家男生聚在一起肯定谈论美女嘛,总理也不例外喔——说得我又想去韩国整容了!),谈着谈着大家兴起,于是几个男生也谈论起了美男,结果,你猜怎么着,周大帅哥往路边的椅子上一坐,笑着说:“不用比啦,最漂亮的男生在这儿呢!”——谁说人家审美有问题的?人家明明一点问题都没有!清醒明白的很嘞!(不过我还是要破坏一下主旋律,总理啊,我还是觉得汪兆铭更好看一点喔,他的气质天然清秀温柔,按说这应该是您这江南公子的专利啊。当然也肯定有姑娘更喜欢总理这种刚强内敛的,审美上的微小差异吧,内部矛盾内部矛盾。)

张若名MM虽然不是美女,但是才女绝对是没话说,传闻中她成绩非常好,从没考过第二名——她是学文科的,理科考第一名容易,文科次次考第一名还真的有点难度喔,谁知道阅卷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文章嘛。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她太牛了,就好像我虽然喜欢强悍型帅哥,但是碰到小霍这种不强悍却倾国倾城的,也只好服了(我真的不是收了钱帮他做软广告的,真的不是!)。 总理看中的人当然不同凡响,他本来是抱独身主义的,就是在碰到张MM之后动摇了;可是才女们也都有一个大问题——跟我们一样,都有点书呆子气,党性不够、政治嗅觉不够灵敏。张MM既然出身富贵之家,这就使得组织上对她的信任有保留,而她又跟在法国的某GCD干部不合——原因有可能部分因为张MM本人也比较心高气傲,从来没听说邓颖超跟谁不合吧?后来这个干部把张MM暴露给法国警察考验她,而张MM则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断绝了她的经济来源,这么两方面一挤压,张MM委屈万分,决定脱离革命队伍,专心求学,走academic道路。之后她成为了学术界名人,成为了同时代四十多个中国留法女学生中唯一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成为了某一方向无可取代的专家,她的专业成就无法用短短的篇幅来描述,但是——

她失去了周恩来。

据邓颖超的回忆,总理是在1923年给她写信表达了爱意的,明信片上写了一首诗,没有汪精卫那首有才,我就没记住(虽然我没记住,但是人家邓颖超记住了,一直到老都能背呢。我老人家年轻时也算是过目成诵的,连我都没记住可见真的是不好记,爱情的力量真伟大啊~。当然,如果是帅哥给我写的情诗,别说是成句的,就是随机字符串我也能给背下来!哼哼)。那时邓很诧异,回信问他:若名姐姐呢?而在这之前,周张两人应该谈得差不多了,至少彼此心里也都应该有数了。张MM在同年离开巴黎,第二年退出GCD。她在离开巴黎的时候不知道周恩来有没有去送她,两个人应该都清楚知道这一去山高水远再难相见吧,多年的同窗和亲密爱恋就此终结,那种滋味我可以猜想得到一定很难受。

而周邓这边一直发展顺利,起初是书信往来,1925年周在广州与邓见面,他们已经几年没见过了,据回忆邓第一眼看到他时他正一身戎装,我顿时想起了历史课本里那张总理年轻时身穿黄埔军装的老照片,当时把我们全班女生都迷倒了啊,呵呵。当年8月8日,两人在广州闪婚了——刚见面就结婚,这难道不叫闪婚么?周邓的故事,两个当事人全都说是周主动的,于是外人也就都这么说,现在这种说法已经变成了官方说法。其实早在周去法国留学前,邓就织了一件毛衣送给他,还写上大概意思是“给你温暖 ——小超”一类的话,当时周跟张MM正好得很呢,那么这件毛衣…… 咳咳,我尊重当事人意见,我啥也不说,但是咱奉劝各位姐妹们,该主动的时候你千万别矜持,你看人家陈璧君什么样的家底,人家小超什么样的情商,人家都不矜持,你矜持个啥劲儿呢?那不是更比不过人家了?

周邓结婚,在革命的道路上同舟共济,周恩来在晚年时对晚辈谈及爱情,他说得已经很明白——爱情和家庭是两回事,他当时是为了革命选择了邓。1928年,周恩来在某趟公事的路上,突然改道造访里昂,去看望在里昂大学读书的若名MM。若名MM事先没有得到任何通知,正在宿舍里看书的她听到楼下有人叫她的名字,她下楼,看见他一身白衣,眉目依旧……
很突然吧?——总理是双鱼座的,大家都知道,双鱼座是最喜欢玩浪漫的,这一次见面张MM一定会在心底记一辈子。他告诉她他行踪秘密,让她不要声张;还告诉她自己已经结婚了。两人匆匆谈话,匆匆分别。那是他们两个人青春时期的最后一次见面,新婚三年的他冒着危险取道异国,只为见她一面(说实话,我没这种勇气,咱们大部分人也都没有,所以咱们都不是当总理的材料),当时两人到底说了些什么,也许将永沉于历史长河了。分别时天已经很晚,里昂大学的校门快要关了,月朗星稀、夜色迷离,她终是目送他渐行渐远,完全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

1930年,张MM跟里昂大学的另一位博士杨堃结婚了,他们两个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对双博士夫妇。这时她已经28岁,在那个时代算是非常非常晚婚的了。之后她回国任教,继续她的学术职业生涯,建国后在云南大学做faculty。
55年,周恩来访问某南亚国家,回程特地去了云南一趟,正史上说,“单独接见了张若名夫妇,畅谈达五个小时之多”,可是我想,张MM一定不喜欢“接见”这个词儿吧,什么叫接见啊?你什么意思啊?!
回去之后,邓颖超埋怨说:你怎么不照张合影回来,都不知道她现在什么样子了。

58年,反右运动中,张若名因为早年的退党问题受到迫害,她不堪屈辱,投河自尽——我知道这个结果太突兀太极端,但是很遗憾,历史就是这么无情。周恩来得知消息,震怒,但是人已经死了。

我一直都觉得,张MM就是太过心高气傲了,甚至有一点微微的任性,她太优秀,从小就是只肯拿第一名,她受不了委屈、受不得屈辱,她也不可能在走投无路时去向他求救——旁人也许她会去求个恩惠,可是他,她不。

而周呢,大家都知道中国经历过一段痛苦混乱的日子,周在其中也是非常难做的。有人褒奖他在其中做的保护工作,也有人斥责他没有尽力阻止恶事件的发生,我不想点评政治,我只谈感情。他没能护得住旧日恋人,也没能护得住养女孙维世,这两个都是最需要他保护的女人,甚至于,孙维世的逮捕令是他亲自签署的。他在55年特地去见张MM,而且谈了那么久,一方面大概是他真的想念张MM,另一方面其实是在给云大党委的人一种暗示,可惜云大党委的人实在是愚笨到了一定程度了,还是把张MM给逼死了,他怎能不震怒呢?

当然,事后来说这些于事无补,张MM终是含冤自尽,当年周、邓、张同是觉悟社成员,同是中共最早的一批党员,可命运却如此不同。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女人一定要坚强——不是要强,是内心坚强。张MM身为高学历的聪明才女,她拥有两样我羡慕已极却是得不到的东西——名校的文学博士学位、大帅哥的精神爱恋,难道她不知道多少人到百年后还在嫉妒她?她却是自尽了……

周恩来,让我想起北朝那位著名的美男独孤信——他也是如同完人一样的一位帅哥,无数女文青花痴的男主角,但是我一直对他爱无能。信哥儿在革命道路上曾经撇下一家妻儿老小性命不顾,单骑去追随皇帝,把家人留在敌占区。这件事在我们女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女作家咪蒙对此的解释是:他跟那个皇帝搞同性恋,所以他当时是追随爱人而去,哈哈,好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也算理解了。
1925年夏天,邓颖超赶去广州与周恩来会面和结婚,他们两人已经几年不见,她看见他时非常高兴。他一身戎装,向她一笑,却没有走过来。她就一直在旁边等着,他跟旁人讨论、说话,到最后竟然就起身走了,连过来打个招呼都没有。
他的警卫长赶紧过来向她道歉,而她,已经委屈得快哭了。
作为民众,我非常地敬仰和欣赏独孤信,但是,如果谈情,我绝对不敢招惹这一类型的帅哥。我心胸狭窄,配不上。

(重复一遍,请勿转载。)


p.s. 文章写完了,有点意犹未尽,贴一段视频吧,算是体会一下民国风情。这首歌是原创,我很喜欢;视频取自我上篇八卦里提过的那部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这个故事的原著前半部分是以张学良的“杨常事件”为原型(政治事件我不评论对错,史上也是正反方看法都有,当然写言情故事都是以男主为正方了),后半部分是以蒋介石与陈洁如的故事为原型。

1 条评论:

  1. 我有限的写作史上从没有拖过一次稿。哦耶~

    回复删除